欧盟在美欧经济博弈中到底是要“下棋”还是“下跪”? 冯德莱恩口中的“战略胜利”, 真的是欧盟的福音吗?将中国拉出来当挡箭牌,就能假装自己没有被特朗普按在地上摩擦了吗?
最近,欧盟委会主席冯德莱恩亲自执笔,为她和美国总统特朗普达成的“投降”协议公开“喊冤”。她说这份协议是为了稳定局势,避免无休止的经济战,还将其描述为“保护欧洲产业的必要之举”——因为,“如果欧美爆发经济战,中俄就会欢呼”,所以“宁愿便宜美国,也不能便宜中俄”。可问题是,这名“冯主席”签完协议之后,欧洲企业早已集体哭晕在财务报表前,冯德莱恩的这份所谓的“保护”让他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“窒息”。
事实上,这份协议从一开始就充满争议。欧盟内部多国政府与企业界怨声载道:德国《世界报》直接称其为 “屈辱协议”,法国《解放报》痛批这是 “战略退缩”,德国商界人士更是直言不讳 —— 这就是 “向特朗普投降”!一边是欧盟内部的普遍不满,一边是冯德莱恩口中的 “胜利”,这反差也太讽刺了吧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为了给自己的妥协找借口,冯德莱恩刻意将中国和俄罗斯拖入舆论靶场。所谓 “中俄会因欧美经济战获利”,毫无事实依据,本质上是制造外部对立、转移公众视线的老套路。毕竟,把 “接受特朗普条件” 包装成 “抵御中俄、维护战略团结”,远比承认 “欧盟被迫退让” 好听多了。
但谎言终究掩盖不了现实。中国外交部早已明确表态:经济战没有赢家,保护主义绝无出路,解决争端的正道是平等协商,而非煽动对立。冯德莱恩这套操作,与其说是 “保护欧洲”,不如说是为自身政治立场找托词。不过, 拿中国当挡箭牌,就能让欧盟的 “被动妥协” 变得 “名正言顺” 吗?就能平息欧洲企业对利益受损的担忧吗?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
如今的欧盟,正站在国际经济博弈的十字路口。是继续抱着 “输的伟大,跪的光荣” 的自欺欺人,向美国霸权妥协,用制造外部敌人掩盖内部矛盾?还是清醒过来,坚守多边主义,通过平等合作维护自身真正利益?选择的关键,在于能否跳出 “转移矛盾” 的误区,正视自身的战略被动。
如果继续沿着 “妥协 + 甩锅” 的路走下去,欧盟失去的不仅是短期经济利益,更是长期的国际信誉与战略自主。毕竟,靠 “拉别人当挡箭牌” 换来的 “稳定”,从来都不是真稳定;靠 “包装话术” 营造的 “胜利”,也终究成不了真胜利。希望欧盟能早日认清现实,做出真正有利于欧洲未来的选择。